也不是为了做样子。
孙礼去世的时候,秦亮在成都听到消息、心情真的有些伤感;现在他回来了,丧礼没赶上,然迟早也是想去吊唁一下的,至少能慰问一下孙礼的儿媳、孙子。
正好今天没有别的事,便可以了却一桩心愿。
……陈骞回到前厅邸阁东侧的长史府,过了一阵,大将军府的几个官员便陆续都进来了。
文学掾荀勖率先提议道:“当此之时,仆等应该一起上劝进表罢?”
但陈骞对此没什么意愿,因为长兄陈本作为九卿之一,也会写劝进表。
陈本一上表,不仅表明了廷尉众官吏的态度,作为陈家之长、自然也表示了陈家的立场。
昨天陈骞自己在口头上就劝过大将军了,再写劝进表,显得有点多余。
陈骞遂开口道:“先前与大将军见面,我也想问大将军觐见太后说了什么,但大将军既未提起,我才没有急着言语。
而昨日朝廷遣使、刚送来策书,吾等便劝过大将军了。
”
果然王浑点头道:“当面谈着实更好,不落在竹帛上,反倒不必在意冠冕堂皇的辞藻,可推心置腹地劝说大将军。
”
王浑,还有旁边没表态的钟会,应该都执此主张,因为他们都有父兄在朝做官。
钟会不置可否,大概还是因为荀勖是他的亲戚。
吕巽则支持荀勖,说道:“昨日大将军才回来,不顾车马劳顿,今日一早便去觐见了太后。
刚才大将军亦未言说、宫里要改变策命,宫里多半还是执封王的决定。
仆等更应尽力支持大将军。
”
马茂立刻附和道:“大事当前,我们上表劝进,也是为大将军分忧阿。
”
吕巽趁势说道:“大将军觐见太后回来,上午便赶着去了孙太尉府上。
除了大将军与孙太尉的多年情谊,这也是在提醒士人、受辟者应该遵守的伦理。
”
三人一唱一和,让陈骞的想法也渐渐有所变化了。
大将军确实很慎重緊张的样子,回来两天便忙着大事,毕竟此时正是紧要关头!
马茂的声音又道:“大将军对于孙太尉真可谓敬重有加,若非大将军,孙太尉必定无法以三公致仕。
大将军对于征辟过的官员,也甚是看重,王士治不也先任城门校尉、又去做梁州刺史了?”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陈骞终于道:“我们便以长史府的名义上表,写好了文章,大家都签名罢。
”
荀勖等满意地拜道:“喏!”
大伙议定之后,便陆续拜别告辞,渐渐散去了。
之前陈骞见到秦亮、想起来问夏侯霸的事,也有夏侯玄的原因。
夏侯玄见过陈骞的长兄,比较关心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