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46章

首页
    。

    后来羡溪之战果然大败,所以诸葛恪为了否认自己的主要责任、才要先发制人? 诸葛恪的声音道“如果徐塘的朱丞相拒绝出兵,或是干脆没有增援到徐塘,臣必然不会在羡溪与魏军聚兵决战!正是朱丞相统兵位于魏军的腹背,只要他及时与濡须口二城、东关关城的守军一道,全力反击,切断秦亮军的后路与粮道,我军在羡溪的胜算便很大;因此臣才会做出如此抉择!” 孙权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

     诸葛恪听罢,不敢再多言,遂与儿子一道伏拜谢恩,然后告退离开了。

     大虎已看出来,父亲显然不是很相信诸葛恪的一面之词。

    孙权虽然很少亲征,但从乱世过来的人、完全不知兵是不可能的。

    朱丞相对大战的影响是否有那么大,大虎不太清楚,但从孙权的反应看、应该有点存疑。

     另外诸葛恪家的那些事,孙权当然也很清楚。

     于是该大虎趁机出手了!不然单凭诸葛恪,恐怕动不了朱家。

     大虎先看了一眼旁边的潘淑,觉得潘淑应该不会出来搞破坏。

    因为大虎已经给潘淑七岁的儿子孙亮、选定了妻子,便是夫君全琮的侄孙女全氏。

     至于潘淑把事情说出去,反倒没关系。

    反正大虎与太子那边的人,早就撕破脸了,也不怕别人恨自己。

     这时大虎便开口,轻轻地说道“太子与朱丞相,对父皇确实多有怨言阿,当年芍陂大战之后那道坎,他们心里就是过不去,至今还会拿出来说。

    觉得父皇对顾承、张休不公。

    ” 果然孙权立刻露出了怒气,这一拨、正拨到了他的心坎上! 其实芍陂之役后,虽然全琮父子状告顾承夸大军功、欺瞒陛下,但孙权并没有想严厉处置他们。

    正是因为太子那边的人又跳出来,指责孙权听信谗言、处事不公,孙权才大怒,把几个人或赐死或流放。

     不料过去这么久了,太子的人还在说? 大虎道“中书令孙弘认识太子府上的人,据说在攻打合肥的时候,朱丞相与太子仍然于府中诟病父皇、不该诏令吴军出动进攻。

    他们本就反对此役,且心怀怨气,在战场上态度消极,倒也不出所料。

    诸葛元逊的说辞不一定对,却还是挺有道理的。

    说不定有些人,是巴不得吴军此役战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