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官军在主动前进,气势上就是在进攻!
文钦主动请缨,要在左翼最前面列阵,先以骑兵发动侧翼攻击。
但秦亮委婉地说道:“文将军善于近战拼杀,若在最前方反而容易失了锐气。
我决定以熊寿的一股骑兵在前面冲阵,待双方交战之后,文将军再率部掩杀,方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
文钦对这样的说法很认同,立刻认可了秦亮的布置。
不过宴席上、也有一两个官员委婉地说出了主张,有点不赞成秦亮急于大战的决策。
他们认为、毌丘俭已经被阻挡在漳水一线,完全可以先稳住形势,等着敌军出现某种不利的迹象。
幸好这是在军中,大多都是武将。
若是在洛阳决定战场上的事,恐怕持这样态度的人更多。
毕竟书上就有一句话,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光谈大道理必定是不行的。
秦亮心中明白,计谋不是随时都有用,毌丘俭叛军也不可能主动投降。
这时候如果惧怕正面对决,一味想着取巧,缺乏勇气与决心,反而会影响最关键最重要的事件:主力会战。
------------
第三百五十七章包抄
昨天下午雨后天晴,空气清新。
但夜里降温之后,一大早湿润的大地上、便笼罩上了茫茫的雾气。
天刚蒙蒙亮,将士们就起来吃了饭食,然后陆续向东北方向开拔。
昨夜大家都睡得早,将领们声称如果敌军也在前进、今天就能开战,众人都做好了准备。
先前住在清苑县邸阁的东方治,是中垒营左校的将士,他是一个伍长,算不上将领,只是几个盾兵士卒的头领。
此时他也带着自己的几个人,加入了行军的队伍。
那天在清苑县、东方治说了他是平原郡人士,但有件事没好意思说。
他以前是司马懿麾吓的士卒,卫将军秦亮曾是他们的敌人。
只不过司马懿战败了,东方治等人降了之后、居然重新被编入了秦亮的军队。
不过以前是洛阳中军,现在也是。
同一个部中有近半人是庐江郡人。
据他们说,原先的盾兵是配弩的,后来秦将军认为盾牌比较重、才把弩配给了铍兵(就是以前的戟兵)。
如今盾兵的战术比较简单,只负责近战和冲杀。
不过庐江兵对东方治等降兵还不错,对他们也算敬重,因为东方治等长期做中外军的人、格斗技巧很娴熟;而庐江兵是兵屯出身,起初主要是种地、训练荒疏,只是最近两年跟了秦亮才勤于训练。
光线黯淡,雾气朦胧,稍远的地方就看不清楚了。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