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8章

首页
    林巧枝倒是没有必须安静才能写出东西的毛病。

     她从小在吵闹的环境中习惯了。

     走廊上的炒菜声,邻居交谈声,学校操作教室、车间的操作声,宿舍里室友的聊天声…… 不过杨玲有这心,她当然还是说:“谢谢你了。

    ” 到了会议室。

     林巧枝翻看了一下整理好的问题,先把自己有把握的挑出来。

     很快就写完了几张。

     看着手里几张稿纸,如此轻易就拿到手里,杨玲这个年轻的编辑还有点不敢相信,因为按照行内所有老前辈的说法:“心软好说话的编辑是活不下去的,因为所有的作者都会找遍所有理由拖稿,你都想不到他们拖稿的理由能有多丰富,多离谱。

    ” 她之前还准备了一大堆说辞呢,比如:“我们出版社虽然在出书这事上还算在行,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河南使用拖拉机的生产大队,都还在等您写的新技术书呢。

    ” 又比如用柴主编教她的办法,把自己说得可怜一点,如果完不成催稿的任务,回去会多么多么惨。

     腹稿她都打了好几版本了。

     结果一句都没机会说,就这么轻松的拿到了好几个问题的稿件。

     林巧枝又分出一些:“这些我只有初步想法,还要和谢工他们讨论确定才能写。

    ” 杨玲忙欣喜道:“那我去帮忙叫谢工!” 谢胜利很快和另外三个维修工人一起过来。

     看到林巧枝在写稿子。

     他脸都乐成一朵花了,热情道:“林工,这么不多休息几天?那20吨的模具我可见了,幸好赶回来了,要不这辈子都得后悔。

    ” 他们红旗厂造的大家伙啊! “这不是在休息吗?”林巧枝笑着指着这桌上瓜子,米泡儿,红苕干,还有茶水,“有吃有喝,咱再唠唠嗑。

    ” 谢胜利几人都哈哈笑了:“你还别说,这还真挺舒服的。

    ” 以他们几个老师傅的水平,聊一聊已经会修的拖拉机,不就跟唠嗑一样轻松? 林巧枝和他们聊起了河南的情况。

     同样的。

     确实是会有一些当地特色的、集体性比较强的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同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拖拉机。

     谢胜利给自己倒了一杯茶:“这次带着出版社提供的资料去的,倒是比咱们自己漫无目的去调查更有针对性,效果也好。

    我们几个也讨论了一下,最明显的共性问题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