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一串串的吐,让谢岩都插不上话,越说越喜,恨不能现在就出去把事情办了。
但他知道雕版是怎么弄的,想到年历书所需要的雕版数量,又跟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一样,当即泄了气。
年历每年更换,他们今年的雕版,用不到明年去。
陆杨抿着嘴巴,十分不高兴。
谢岩看他刚才还在笑,突然就垮了脸,愣了下,才追过去哄。
“怎么了?这个不行吗?”
陆杨说:“太麻烦,成本高,不适合批量印。
我之前没见过这种年历,不知好不好卖。
在我的想法里,这种年历需要很多书生都来买,带动一个新的习惯。
就跟府城的菌子菜一样。
如果不能批量印,第一步就失败了。
”
谢岩当即带他去月亮门后面的书房里,拿出稿纸,边研墨,边问他页面上需要刻什么东西。
陆杨的审美一般般,也不会画画,没见过多少画卷,让他说样子,他讲不出来,就说了上面需要什么。
既然是“年历本”,年份、月份、日子,这三样需要写清楚。
以“君子款”举例,需要有三个空白区域写下今日所思。
大抵就这样。
谢岩写完看了看,挺简单的。
他另起一张纸,再把记录本的内容写下来。
最后翻开他们的书籍,参考竖格数量,又拿一张大的稿纸,画出原版纸样,再进行调整。
以书本的大小来看,顶格写下要检查的条例,下方还有多的空余,足够记录简单的事情。
书本上下有留白,可以写批注,这个本子也一样。
对谢岩来说,如果有这个本子,他不会买。
他拿到什么纸都能写,自己就能装订成册。
但肯定也有愿意买的人。
比如乌平之。
写不写另说,听说有新鲜玩意儿,乌平之就会买。
如果后续有了流行,乌平之也会搭着写一下。
养成习惯了,就会一本又一本。
像乌平之这样的人不会少。
谢岩定下样式,以今天的学习和经历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