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79章

首页
    以布商为例,像三水县那种小县城,乌家一家就能独大,别的布商都是做点小生意糊口,不成气候。

     到了府城,乌家的作坊不算小,但大布商有好几家。

    他们避其锋芒,没有壮大发展。

     做布料生意,先有棉花、生丝、麻料等原料,再有织染作坊,然后是门面售卖。

    一般小商号撑不起这么大的家业。

     府城布商,以凌家为首,白家次之。

    在布之外,这些大商号还会购置茶田,开个炒茶作坊,再来卖茶。

    还会入股一些旁的作坊,只要能挣钱,他们就要入一股。

     有好的铺面,也会买下。

    这些铺面,会用来卖布、卖茶,卖其他作坊产出的东西,也会卖别的游商送来的货物。

    一年下来,营收几何,就看掌柜的本事了。

     商号的名头摆在这里,谈的生意不止一样。

    还能承办外地客商的订单。

     乌平之说:“我爹有个老朋友,常年需要布料、粮米、茶叶、药材、皮料等货物,来回路远,都是承办给我们家,我们请镖局的人送货过去。

    中途有变故,会请人来告知一声。

    做这种承办的生意,利润不多,胜在稳当。

    每一样货物都能卖出,不会积压在仓房里。

    ” 说到这里,乌平之喝了几口茶,才继续道:“我家这几年十分低调,早年这些货物都能自家承办,现在多数都是在外采买。

    ” 大商号等于大肥羊,他们父子吃尽了苦头,才保住这份小家业。

     如今除却布料生意,旁的只是占股,再有几家不挂名的铺面经营。

    所以每年要来府城查账。

    只有布庄,查账要不了那么久。

     乌平之说:“洪家的商号是鸿运,他们家是靠码头发家的,承办的生意极多。

    只是有码头做掩盖,各处不显眼,相比起来,在城内的名声,不如凌、白两家响亮。

     “做承办生意,作坊捏自家手里,才能挣大钱。

    洪家肯定懂这个道理。

    他们家看似张狂,其实很谨慎。

    码头做掩饰,这些货物一批批的运出去,谁知道哪批货是洪家的生意?” 至于洪家的当家人是个小哥儿,乌平之倒是听说过。

     “往年应酬的时候,我听见一些府城商人议论,说是洪家有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