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得不行,回家就放了狠话,以后陈老幺来一次他就揍一次,要是二老再跟着闹,他以后再不给老幺银子花。
一文钱都不给。
老幺没本事,别说种地了,他在豆腐坊长大,做豆腐的手艺都没练出来。
孩子都有了,媳妇天天闹着,说日子没法过了。
再不给他们钱,老幺一家就没了活路。
陈老爹跟陆三凤服了软,没再去闹了。
两位哥哥让陆杨放心,一定不让陈家拖累他。
末了,他俩说,和家里人商量过,决定不来府城讨生活。
故土难离,他们也习惯了,让陆杨别惦记。
陆杨把两封信都看了数遍,然后提笔写回信。
陆林那边的信好说,报喜不报忧,说他日子好,身体大好就行。
再说说银杏和石榴的婚事问题。
他不会拦着人婚配,但还没成亲,就惦记着到他铺子里来干活,他决不允许。
要是两家大人执意如此,就把孩子接回去。
成亲以后,看各人想法。
要回归家庭,他不拦着。
要继续干,就让陆林看看他们夫家的品行,合适的话,给安排个送货的活。
送货到县里,下午能把人接回家,两口子天天见面,省些事端。
旁的东西,陆杨没怎么写。
再是给罗家两位哥哥的回信。
他看得出来意思,他们是怕拖累自己。
府城安家贵,他们攒点家资不容易。
到时工钱少了,生活水平跟县里差不多,没必要跑这一趟。
工钱多了,他们拿着不心安。
陆杨拖着这么多人,实在没必要再从老家拉拔人。
就近在府城请人,能省很多事。
陆杨回信简单,说了下书斋的进度,目前只在筹备,还没开起来。
再说会去接他们。
大包大揽的事他不会做,这样死撑着面子,到最后害了自家,也害了别人。
两位哥哥初来乍到,他会稍作扶持,比如帮着找个房子,给个一年、两年的租子。
让他们快速安家,然后月月挣钱,积攒财富。
给他帮忙,又不是合伙做生意,大富大贵不好说,至少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