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三?日后,他们一行人就开始巡查两淮盐场。
两淮盐场,位于黄海沿岸,在淮河入海口从南到北形成,大大小小十九个盐场,扬州府内设的是两淮盐务的署衙,署衙内元朗便是两淮盐务的一把手?,掌盐务的生产、运输、售卖等所有事务,扬州府下有三?个盐场课司,分?别?设立在通州、泰州和淮安三?地,进行辅助办公。
盐是民生大事,除了元朗这个两淮都转运使外?,下设四?品同知、从五品副使各一人,又有从六品判官三?人,还有分?属到各司各部的经历、知事,分?管盐仓、质检、征税、运销的种种事宜,两淮盐官上上下下大体?有一百多人。
这些还是排的上名号的,另有小吏杂役等编外?人员几百人。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官僚群体?,元朗之所以能面不改色地去贿赂冯会龙,便是因?为他在两淮这个地界上,早就将盐官体?系的人整治的铁板一块,他自信冯会龙翻不起大浪来。
扬州府是两淮盐运中心,两淮产盐量占整个大周朝的三?成,淮盐税入占大周朝税入的一半,难怪有人曾说?“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
可想而知,其中多少利益纠葛、多少血色纷争了!
既然是要巡视盐场,那就不仅仅是一个了,两淮从北向南,依次而下,从赣榆到富安一共有十九个盐业重镇需要冯会龙带人巡视。
他们第一站就是赣榆盐场,虽然古今名字有变化,但是沈江霖查询了赣榆的地方?志信息后,便知道赣榆便是现代的江苏连云港地区,这里便是他们的起点。
这些盐场都分?布在淮河入海口附近,附近的居民世代以煮盐为生,大周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便将这些人编为灶户,专门从事盐的生产。
而盐场之中也有最基层的盐官体?系中的人员,他们虽然不是正式的官职人员,属于是编外?人员,但是因?为有官府的认可,便成为了负责管理这些灶户的管理者。
这些灶户是世代相袭的,为了统治的稳定?,是不允许他们从事其他的职业的,地位极其低下。
他们日复一日要做的就是将海水引入盐田,然后等待里面的海水经过日晒蒸发后,得到了卤水,再?将这些卤水在大锅中不断煮沸蒸发,得到盐晶,之后再?进行过筛,便是可以进行买卖的食盐了。
等到沈江霖等人抵达赣榆盐场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份了。
四?月正是春意融融的时节,但是他们一行人一进入盐场之后,就感受到了无比灼人的热气,沈江霖只觉得一股热浪迎面来袭,仿佛下一秒就进入了炎炎夏日。
负责此处盐场的管事连忙上前笑着介绍道:“这里是煮盐房,走过煮盐房前面就是盐场了,这里太热了,小的带大人们往前头去。
”
煮盐房面阔八间,纵深十来间,里头全是一个个的大锅灶头,大概有四?五十个灶头左右,每个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