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5章

首页
    :......你们明朝的小说家这么能打? 这功夫,也忒生猛。

     大家闺秀们脸颊羞涩,眼神难以从主人公身上的八块腹肌拔开。

     哎呀,身材真好。

     正在江阴教书的施耐庵看见天幕里自己暴打匪徒的场景,在黑衣勾勒下若隐若现的身材曲线。

     这衣服怎么回事? 他记得他当时穿着很正常,没有任何漏风感,怎么在天幕投放下就如此.....“咳。

    ” 施耐庵闭眼,耳根烧红,下回该换更严实一点的样式了! 罗贯中努力忍笑,原来平日里孤傲寡言的师父还有这般特别的一面。

     施耐庵在他头上重重敲了一下。

     “嗷,老师?” “看什么看,赶紧完成功课!” 【施耐庵原名施耳,江苏兴化人,出生于元末明初。

    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施元德以撑船为业。

     施耐庵从小独立,明白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家里条件不好,长辈没钱给他买书,他就向家中有书的小伙伴借书抄录学习。

     施耐庵刻苦用功,长大后他参加科举考试,未及弱冠之年,一跃成为秀才,在十里八乡中出了名。

     到了二十九岁那年,施耐庵考中举人,一举改换门庭,从最底层的船夫之子一跃成为备受尊敬的士人。

    】 武则天凝望着天际,这一瞬清晰地感受到明朝的科举考试对底层人们的意义所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它能使身份最低微贫寒的人阶层跃升,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进入仕途,平步青云。

    这是被权贵控制,阶级固化的现下武周社会难以做到的。

     所以她为何要扶持寒门,推行糊名制度,不仅是为了扶持新势力和关陇贵族抗衡,更是为了给百姓一个更公平的上升渠道。

     饮鸩止渴不如釜底抽薪。

     她的国家,不需要一群只会空谈的废物,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蛀虫! 明清两朝的学子们对施耐庵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亲身体会过科举,知道究竟有多难。

     明朝考试制度成熟,但竞争程度也是空前绝后的激烈,以乡试为例,参加考试的人数每年有上万人,录取率却不到百分之十,会试的录取率就更低了,只有不到百分之五,中举者寥寥数人。

     施耐庵如此低微的家境,能这么快考上举人,那些世家大族出身,自幼享有优渥资源的天才也莫过于此了! 简直是天纵奇才!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