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3章

首页
     好充沛的苦意,好艰涩的难过。

     陈圆圆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深沉的痛苦,联想到己身,从一被亲人卖掉的歌妓到宠冠平西王府的妃子,再到年老色衰,常伴青灯古佛,一代红妆繁华落尽,归于寂寞。

     一时间,无形的悲伤自心中袭来,忍不住哽咽。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所说的“饰小说以干县令”,《汉书·艺文志》里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由此可见,最早的小说家在古代担任着一种名为“稗官”的职责,专门负责收集民间的琐屑之言,与后来的小说家定义不同,他们更像是现代的新闻记者,深入民间搜罗各种八卦消息。

    】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墨家有墨子,儒家有孔孟,道家有老庄,兵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人才辈出,与这些学派对比,没有一位挑大梁人物的小说家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 汉武帝年间。

     侍郎虞初不爽道:“什么叫没挑大梁的人物?虞某难道不是吗?” 他写的《周说》足囊括了九百四十三篇短篇小说呢!人人都叫他黄车使者,就说他牛不牛吧? 若小说家有鼻祖,他虞初当仁不让! 东汉仲长统摇头道:“小说家,小道也。

    ” 他不明白天女为何要讲小说家而不讲儒家道家,民间文学再如何发展,影响也不似黄老之学和儒学。

     【因为不受重视,小说家从战国开始便慢慢衰落了下去,后来的统治者也不把这个学派放在眼里。

    】 小说家们面色通红:“咱们确实是小儿科了一点.....” 和老百姓走得近,和上流社会离得太远,讲的都是市井里的小事,难怪统治者会轻视他们。

     小说家们垂头丧气着,耳畔的天音却突然话语一转。

     【不过,当时的人们绝对无法想象 千年之后,最流行于广大群众间的名家不是儒家,不是道家,也不是其它各家。

     而是最不起眼的小说家!】 什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