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4章

首页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面露欣慰,虽说是对手,但明朝能越来越好,他作为明朝的皇帝何尝不感到高兴。

     正想表扬朱翊钧两句,就见这小子垮着张脸,一副谁也别搭理我的鬼见愁样。

     朱棣:.....什么毛病? 朱棣无语,接着看见镜头从朱翊钧切到了嬴政身上。

     第二位发言者是秦始皇?! 朱棣神色微妙.....他是第三位,要是嬴政讲得太好,他的票数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

     嬴政站立大殿中央,左右两侧站着墨子,墨书,孙思邈和王贞仪。

     身前的空地摆放着数十尊巴掌大的青铜鼎。

     外界的观众们好奇地看那些小鼎,“这些铜鼎用来干嘛的?”“里面好像放了些东西,看不清。

    ” 嬴政饱读诗书,发言稿这种东西对他而言根本不存在,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他缓缓开始讲述。

     秦朝的三条政策,强军事不用提,秦军的悍勇世人皆知,开国之初硬生生靠着不怕死的精神灭了西戎立国,世代于边陲厮杀,锤炼出一支当世最强大的铁军,横扫了六国。

     至于文化一统,议题宏大,王贞仪提出了一道特殊的见解。

     她建议,秦始皇既要开科举,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单设法学、科学、儒学三门项目不足以成卷,可召集原本分散于六国的诸子百家传人齐聚咸阳,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中筛选出适合纳入考试科目的学说,丰富考试内容。

     此言一出,朝中三家学子对王贞仪怒目而视。

     有人道:“荒唐,三家已是繁多,岂可再增?学子怎么学得过来!” 王贞仪:“那就剔除你那家好了。

    ” “你!” 王贞仪并非秦人,不在乎这些官员的小心思,她拱手向前,说道: “汉代独尊儒术而国祚绵延四百年,秦朝的立国根基与它们不同,若想走出一条全新的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