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1章

首页
    迅速被朝廷解散,他作为一个中层军官,是无法入京,只能在当地驻守的。

    当时的一位戚家旁支上官,将他引荐到北直隶,那时正是万历皇帝下令支援朝鲜,抗击倭国大军,他便一路北上,加入了援朝抗日大战。

     那时候接手并看中他的是一位俞姓旁支的将军,算得上如今京师俞家的亲戚。

    这位俞姓将军不算是援朝大军中的最高层军官,却有不少话语权,且熟悉战局。

    俞姓将军手下有不少因为倭患而失去亲人的军士,而怯昧在其中更是表现优异,被他曾用心栽培。

    连作诗读书都是那位俞姓将军教给他的,他本就背过许多汤显祖、王世贞等人的传奇戏本,又给戚家军中写过檄文,更是愈发文采优异,成了俞姓将军的心腹之一。

     而援朝战争也节节胜利,俞姓将军不但因未尝败绩而要即将飞黄腾达,怯昧跟着,也或许会因此而走上青云官路。

    俞姓将军见他聪颖坚韧,便也说回头将家中远亲小妹嫁与他,以后做一家人。

     但援朝战争后来变成了驱鞑北上灭后金的战争,战线越拖越长,虽然没有败势,但此时正值万历圣思二朝交替时的改革时期,朝政的腥风血雨,甚至不比如今崇奉朝要少,几乎每日都有官员倒台,菜市口与午门的地像是洗不干净了。

     而这位俞姓将军就在此时被牵连,回朝汇报军情时被扣押,三日之后落下通敌的罪名,他三族牵连,当月问斩。

    手下那支部队也被肢解分散,融并进其他几军中。

     以怯昧为首的俞姓将军诸多手下,对将军感情极深,认为是奸臣谗言才导致,他们又都是被俞姓将军重用的倭患遗子,将军对他们有莫大的恩情。

    怯昧心一横,便拿上将军赠与他们的刀,带着这些将军旧日的心腹,来到京师,要为将军复仇。

     但复仇之路并不顺利,更重要的是那位“奸臣”并非如他们想象中那般,或许根本就没有进谗言,杀俞姓将军很可能就是皇帝的意思。

    有些人认为这仇没法报,有些人觉得皇上不可能想杀俞将军,必然还是奸臣的恶意陷害。

     这些人中一半人心散了,一半人则决意去暗杀奸臣以复仇。

     怯昧其实看懂了局势,他心里清楚,将军在前线无论和敌人斡旋,也都在朝中争斗的斡旋中大意了。

    他的死,或许都不是某个人推动造成的。

    面对皇帝,面对朝堂,他再也无法像当年杀王员外,放火烧官衙那样不管不顾了。

     可一半的人明知那奸臣身边几十位高手修士,还是要去复仇。

    或许他们过往的路更坎坷,活到今日,除了复仇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他们去送死,他不能不去救。

     但那时候他才知道修真者的高手是有多么可怕的能耐,他才知道自己引以为傲的刀法和灵力多么脆弱。

    而当权力金钱也能支配这些修真者的时候,天底下哪还有半分公平可言。

     怯昧最后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