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5章

首页
    这次的招标大会,备受关注,最后徐京墨对采购量超过一万两的东西,定下两个商家,三七分。

    一万两以下的,则只选了一个商家。

     每个被选中的商家,都与官府签了很详细的契子,对所提供的商品有非常明确的描述。

    官府则是与他们约定阶段性付款,在完工以后还会预留一成的质保金,一年后不出问题,才会结清所有的账款。

     有的中标的商人看到这一系列要求,当即反悔。

     徐京墨让人记下这些商家,然后从未中选的商户中按排名去选。

    别以为他就这么算了,临到跟前反悔,只能说明他们心里有鬼,所以他专程将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送去了他们原籍所在的官府。

     这一年的渔阳,所有人都在辛勤劳动中度过。

    没有大事,但是小事不断。

     “大人,渔阳的耕地颇多,眼下又有许多的壮丁在服劳役,秋耕之事恐怕力有不逮。

    ” 泗阳县的知县潘大人专程来找他,就是为了这事,潘大人也是寒门出门,之前在洛城当知县,得了机会自请到九州。

    他笃定九州为官,只要肯干一定有前途。

     徐京墨也发愁,缺人怎么办,“潘大人,可有什么想法?” “徐大人,若是有耕牛,此事不难。

    ”一头耕牛相当于七到九个人力,九州是地多、牛少。

     徐京墨心里盘算了一下,一头耕牛六十两银子,一般能活15-20年,等于一年三四两银子,其实也算不得贵。

    但是渔阳的老百姓是真的穷,别说一户人家买不起一头牛,便是一个村也不见得能凑出来一头牛。

     若是官府出钱买牛,要怎么分呢? 徐京墨永远不觉得平均主义是什么好主意。

    若是不劳而获,那么时日久了,他们就不会再珍惜,更有甚至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渔阳的土地终究还是会有一部分属于老百姓自己,那么那个时候这耕牛的使用又要怎么分配呢。

    他想让每个人都过的轻松些,但是他知道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他看潘大人那似有不解的眼神,只能多解释一句,“潘大人,朝廷拨的银子,足够修建粮仓,但是修路却是有些捉襟见肘的。

    若是再拨大笔的银子去买牛,恐怕是不行的。

    ” “徐大人,咱们渔阳的耕地可都是朝廷的,官府出钱买牛并无不可,要是钱不够少买一点想来也是有大用的。

     “潘大人误会了,本官说的是买耕牛的银子有限,不是不买耕牛。

    不过耕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