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憾。
解元即头名,头名又如何?本朝的乡试的头名少说也有万人了,这些人能做出功绩的又有几许。
”徐京墨的内心是觉得考试重要的是通过,但不是名次;读书重要的是读懂,而不是应试。
温大学士可不是随意问了这么个问题,前几日他收到京都的消息,“宋侍郎本该在今年由右侍郎提为左侍郎的,但是皇帝亲自抹去了他的名字。
”
这次宋侍郎当主考官,并无错误,无错即为功,但是皇帝却否了他的晋升。
合理的理由只有一个,宋侍郎让徐京墨中举一事惹得皇帝不喜。
徐京墨冷嗤一声,“真是受宠若惊,那位居然还惦记着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徐家后人。
”
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徐京墨就算去参加这次的会试也不会考中。
“下次是三年后,到时再议。
不过这三年你要想想怎么度过,总不能一直跟在老夫身边空读书。
”温大学士认为自己的这个弟子,已经有了进士的水平,只可惜如今这朝廷不会给他机会去施展抱负。
“老师,学生参加乡试时,第二场所考的内容俱是为官后的公文。
”这种考题比起什么诗词歌赋更务实,是更好的,但是寒门的学子缺少指点,在这样的题目上就会吃亏。
温大学士听他的意思,是想编写一本范文集,主要针对这第二场的诏、诰、表,以及律条。
将这些题目的答案变成制式的形式,只要没有错误,这二场就不会分出高下。
如果学了制式的模板,还是不会写,这样的人恐怕也不适合当官。
“老夫倒是从未想过这样的方法,不过此法可行。
子期,你可知你这范文集会为你带来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公心,徐京墨的做法会招来不少的世家、权贵人家的攻讦。
“若是那位长命百岁,我这科举之路也只能走到此处,便是被人攻讦又能如何。
若是换了天,为他名声之故,也必会保我周全。
”
徐京墨觉得这会是他做这件事最好的时机,后世评价八股文,也是褒贬不一。
八股文的形式过于死板,曾有文人感慨“读书人,最不济。
烂时文(八股),烂如泥。
”
但是八股文却能一直存在,为什么,因为八股文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科举选仕,意在避免门阀产生,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八股文是科举专用的文体,是一种统一的考察内容和行文格式,也给考官提供了一个可以客观评价的标准。
此外八股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限定了诠释的出处,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只需要学习这些指定的书本即可,不再需要依赖广泛的阅读,使得参加科举的士子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徐京墨并不完全认可八股文,因为那样应试文体会过度地局限人的思维,选出的也许是人才,也许就是书呆子。
但是乡试和会试的第二场所考的内容,却极适合这样的方式。
公文写作,只要会写就好,不应该成为寒门士子入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