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露也这么个想法。
她基本上确定了以后会干什么,大概率是做体制内的文职工作。
她挠了挠头,问方苗:“你真的打算以后就做编辑?”
方苗朝着两人笑了下:“我其实也没想好。
反正大学有四年时间。
这三年我想学着试试看。
课余生活你们喜欢看电影写电影相关的文章,喜欢写诗歌投稿。
我没有这些喜好,也要找一点事情做。
四年可以决定很多事情。
到毕业临近的时候再考虑真正以后的工作。
可能编辑,也可能接受安排工作吧。
”
严露和杜天悦对视一眼,想想也是。
方苗家境不好,找个编辑工作学习着涨点经验也挺好,万一以后真的志向在编辑,四年经验可以让她毕业起步很高。
这过程中桑晓晓不可能一分钱都不给。
而且桑晓晓给方苗买的那支钢笔,其实都可以抵正经编辑一个月钱了。
严露和杜天悦都不擅长写小说,只能给两人鼓劲:“加油!”
加油的桑晓晓,亲自规划好了杂志的主要栏目,在傅元宝的帮助下申请到了一笔钱,联系好了印厂,就缺稿,也缺真正的编辑。
她于是果断问星海编辑部借人,再找孔雯要了文学社的骨干,并在文学社里征稿:“想要做编辑学习的站左边。
想要投稿的站右边。
稿件,积极向上的爱情故事,结局可以完美可以悲剧,有创新最好。
期限一个月。
长篇短篇都要。
同时长篇需要确保连载能力。
”
星海编辑部来的是当初她见过的那个大汉。
大汉对编辑部审稿校对各种流程都非常熟练,负责带着文学社骨干和方苗一起处理大众的稿件。
工作地点就在学校外的一间只刷了墙的毛坯房内。
房子是桑晓晓拿资金买下来的。
价格便宜到令她感动。
她把桌椅一买,大家伙就开始忙碌。
合同都不签,全然将这份工作当课余活动来处理了。
他们不要钱,桑晓晓不可能不给钱。
他们现在与其说是编辑部,更像是一个刚建立的工作室。
她又问学校找了个经济学的学生过来算账。
她这个杂志办的仓促,很多事情都没来得及落到纸上,所以就只能口头在开会的时候说:“大家因为是刚接触,都是新人。
前三个月每个人十块钱。
挑选出的稿子在我这边通过,一篇可以拿一元。
稿酬价格按照千字算。
投稿的字数要求我已经告诉大家了。
”
她和算账的同学也说了声:“你的钱和大家一样。
”
算账的同学工作量不大,除了算账就是做一些后勤采购工作,很轻松能拿十块钱当零用,当然乐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