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个冤大头乐意在一个销售量不高的杂志登广告,而上面的钱也不是无限量供应,每年有资金限定。
像三木这种文章,其实挺符合现在上面的风向。
这些年商业上放开了很多,一个女商人显然又符合逐渐迈出家庭的优秀有为妇女们,又符合自力更生发家致富。
往后如果加上先富带动后富,绝对是思想正确文章。
再加上三木一向来书销量不错。
王主编这边想着,桑晓晓这边回头就联系上了孔雯,约着一块儿下馆子吃饭聊天。
桑晓晓活了两辈子,确实是没办过杂志。
她很清楚办杂志不能一时兴起,而生搬照学往后的杂志开办方式俨然也是不行的。
法律都要与时俱进,他们办杂志也得考虑社会情况。
现在年轻人能舍得下手头钱买书,也不一定舍得下手头钱买一期期杂志。
再往后过几年才是年轻杂志的天下,因为钱多了,生活物质条件充足了,他们会想要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
现在年轻一代的读书人未必有这份闲心。
她和孔雯说《星海》这事。
孔雯和学校领导和老师沟通多,也见多识广。
她听桑晓晓说要开办杂志,当然是坚定认同的:“办啊。
为什么不能办?要办就办得与众不同。
你有什么想法?”
桑晓晓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想做月刊,最好是做双版。
”
孔雯刚听到这话愣了:“月刊双版?那会有人买么?这个量是不是太大了些。
回头要是一本卖不好,你这是砍掉还是怎么办?”
桑晓晓叹气:“所以刚开始只能做一版月刊,就给年轻人看的。
言情,就是写爱情为主。
想法思路都可以创新,题材可以是长篇或者短篇,整体积极向上就行。
前半本写喜剧,后半本翻转看,倒着看,写悲剧。
”
孔雯听着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她双眼发亮:“这有趣。
生活就是有悲有喜。
”
但题材如果这么限定的话,孔雯说了声:“你这个好像书,都不像杂志了。
”
桑晓晓本来伸筷子准备夹菜,听到孔雯的话顿住。
她侧头看向孔雯,恍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现在这个杂志环境,还没有诞生杂志书!
其实几十年后,国内也并没有真正所谓的杂志书。
杂志书是隔壁国家开始产生,后续国内年轻一代的杂志也出现了这种类型。
详细点来说更像是书,但因为做成了杂志,且一直连载,所以被称之为杂志书。
英文里称呼为“mook”,也就是杂志和书英文融合在了一起。
由于刊号的缘故,要么算杂志,要么算书,刊号是分开的。
杂志书这种二合一的存在,就被归到杂志一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