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戎能给大燕带来的,恰好?是大燕最紧缺的。
吞并羌戎,弥补的是大燕的短板,为的是日后光复燕云十六州。
而一手推动?此事的霍太后,威望日渐隆盛。
民间本就有许多歌谣、话本、戏曲是以霍太后为原型创作的。
在有心人的推动?下?,这类歌功颂德的作品越来越多,成为瓦舍茶馆里的保留曲目,在每日生意最火红的时候进行演绎。
因着太后的千秋节将近,天南海北的商队都带着大量货物抵达京师,又从京师采购各类奇珍异宝,连同?这些新鲜的歌谣、话本、戏曲也一并带走,开始传遍天南海北。
民间声势正在慢慢酝酿,而对于朝堂诸公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羌戎王李宜春要进京献俘和递交称臣文书。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开疆扩土这样的大事,不?仅要载入史书,还要勒石铭记,甚至可以开太庙来敬告历代先皇。
今日大朝会上?,朝臣要商讨的内容,就是到底要在哪一天举办献俘仪式和递交称臣文书。
当下?就有一人站出来道:“圣人千秋节在即,不?如就将吉日定在千秋节当天。
”
然而,此人话音落下?,立刻就有人站出来反驳:“不?可。
圣人的千秋节是一回事,献俘仪式和羌戎王递交文书是另一回事,岂可混为一谈。
”
”不?错,圣人的千秋节庆典早已?定下?,届时朝臣和命妇都会前往承天殿给圣人祝寿,普天同?庆,与民同?乐。
而献俘仪式和羌戎王递交文书这样的场合,则更为严肃隆重,容不?得?嬉闹喧哗。
”
“依臣之见,不?如令钦天监另择一个吉日,将两件事情分开办,也能让大家?热闹上?两回。
”
这几位朝臣的话,听起?来还是十分有道理的。
就连一开始站出来提议的那名礼部官员,都没察觉出有什么不?对。
直到丁景焕站出来说?:”有什么吉日,能比得?上?圣人的千秋节?“
礼部尚书李寒松眸光一闪,也反应过?来了。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想,只?是需要稍稍拐一个弯。
到底是在太后的千秋节上?献俘和递交称臣文书对太后更好?,还是将两个日子分开更好?呢?
在太后的千秋节上?,太后才是唯一的主角。
就连天子也会在那一日沦为陪衬。
但要是换另一个日子,再将献俘仪式定在诸如太庙之类的地方举办,那占据主动?的人就是天子了。
因为太庙是皇帝的宗庙,有资格在太庙主持祭天的人只?有皇帝。
一旦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