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转回调查方案上,“要采集的经济指标有哪些?”
胡家磊说,“按照用材林、经济林、薪碳林区分,三者指标各有差异。
”
PPT上密密写满树种、立地条件、蓄积量、平均胸径、生长林、成熟林、过熟林等一类指标,其下又有不少二类指标。
这是作业调查时,他们每个人对各自负责的3000亩林场需要采集的数据总表。
刘国松看着这一堆经济指标,想到胡家磊刚才的主张,他皱了皱眉,“要对这么广阔的林场做普遍调查,对于我们的人力投入来说,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
胡家磊看向他,“不可能实现?你的意思是?”
“字面意思。
实现不了。
”刘国松工号排在前十,绝对是基德老员工,他一直认为,凭借自己的资历,重资产评估部的经理职位迟早都是他的,但他万万没想到,苏遇竟然会空降。
他本就不怎么服气,此时更是有自己的想法,“1.8万亩森林,就算是有智能采集系统,也需要我们到达林地现场进行操作,这个项目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完成,项目的产出又是多少?和采用普遍调查的投入相比,划算吗?”
他看向张强,又扫了苏遇几人一眼,说出自己定论,“在每个林班采用抽样调查,对局部地区优势树种采用普遍调查,这样才现实。
”
苏遇不是没考虑过这些方面,她想也没想,斩钉截铁拒绝,“不行。
抽样调查对于评估结果来说,偏差太大,就算是局部点位进行普遍调查也无济于事。
”
她说出自己做事原则,“我们既然做了,就要做到精准,让评估价格成为交易价格的标尺。
”
刘国松坚持自己看法,“评估价格本来就只是一个参考,普遍调查也做不到百分百精确。
再说,就算是百分百,交易双方的价格也不一定就按照评估价来。
苏经理,说个不恰当比喻,你这就是劳民伤财的做法!”
他说的是这行的实情,也是评估人深受挫败的地方。
但他不知道,苏遇从踏入这一行的第一天开始,追求的就是“精确”二字,贯穿每个案子始终。
见苏遇不为所动,刘国松语气真挚,“苏经理,能坚持做重资产评估的,就没有怕苦怕累的。
我提议抽样调查,是从部门绩效考虑,我们部门骨干几乎都被调去这个项目,这一干就是半个月,这个月做的其他项目肯定要大大减少。
影响个人绩效事小,影响部门绩效事大。
”
这话听起来的确是为苏遇考虑,毕竟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