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打量着教室,打量着宽阔平坦的操场,打量着浑身文化人气质的老师们,打量着赵村儿大队的孩子们……满眼都是羡慕和期望。
赵村儿大队竟然让全村的孩子都上学了。
赵村儿大队给村里的孩子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的大队,什么时候能像赵村儿大队这样呢?
下课后,外村儿的家长们一个劲儿地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别辜负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别浪费这么好的学习条件。
外村儿来的孩子们同样羡慕地看着身边走过的赵村儿本地学生,郑重地点头。
新教室和开学前的动员课效果十分好,学生们一直对上学保持着极大的积极和热情,每天到点儿就从四面八方往学校去,到点儿再从学校四散开。
赵村儿大队的托儿所也开了,分成了两个班,大班五到七岁,小班三到五岁,从村里扫盲班选出两个生育过的年轻妇女带他们。
两个托儿所老师也都是正经考核出来的,有工资拿,甚至因为责任重,任务重,大队每个月额外按人头数给她们一部分工分。
累归累,照顾孩子也比以前繁琐,可风吹不着日晒不着,拿着不低的工资,在家里的地位直线上升,两个妇女毫无怨言,干劲十足。
郑母陪着郑美珠在赵村儿大队坐月子,自然发现了赵村儿大队新学期的变化。
村子里少了很多疯跑的娃娃,上下学的时间,总能看见孩子们从赵新山家门前走过,而且时常能看见宋文瑞。
小宋卓经过这一遭事儿,性子变得沉闷了不少,一直黏在姥姥和妈妈身边,只有学生们上下学的时间,才会站在外面盯着来来往往的孩子。
郑母既要照顾女儿,又要照顾小外孙女,多少有些分身乏术,可也关注到了外孙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