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章

首页
    笑,也很欣赏周斯音,但失落是难免的,毕竟周斯音早就告诉过他会约谭佑安,他都准备好欣赏了。

    而且,这已经是近来第二个让他失望的消息了。

     他这些日子,脑子里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学生中钢笔风行之事,和在图书馆遇到的年轻人。

     离京前,他和下属远谷一道去昆仑图书馆暗中巡视,遇到一个借了他钢笔用的年轻人,看到对方留下的字迹,他极为惊喜,特意让下属去找。

    一回京,他就迫不及待找下属问结果。

    下属告诉他,在各个学校寻访了很久,实在没找到这样一个人。

     这比约不到谭佑安还失落,毕竟谭佑安活生生戳在那儿。

    那位写钢笔字的年轻人,却是无名无姓,也没有人可以替代。

     邹暮云收拾心情,淡淡问道:“哦,那回头看看你约了何人的字,替代谭佑安吧。

    ” 虽然语气平淡,但是谁都知道,邹暮云觉得有些扫兴了,《书学教育》到底是他看重力推的事。

     “我就带在身上。

    ”周斯音并没像大家想的那样顺着台阶下来,暂避风头,反而拿出了一份样刊,递给邹暮云看,说道,“我约的,是一幅钢笔字。

    ” 邹暮云:“嗯?” 周若鹃也是一愕,随即嗤笑出声了,“钢笔字?宝铎,你疯了罢!书学,乃是我华夏文人千年来必习功课……” 这是《书学教育》!你让人用钢笔字写刊头?钢笔是什么,是一介工具,何以为艺! “不懂书法最好少开口,我妈说你小时候练字时总让人代写。

    ”周斯音一句话把周若鹃气闭嘴了,直翻白眼。

     “诸位,《书学教育》是书学期刊,除了供书家交流,创刊还有一大目的,是教育学子。

    现在学生们越发喜爱使用钢笔、铅笔等硬笔,因为使用便捷,渐有与毛笔分庭抗礼之势,社会上软硬笔争论也甚嚣尘上。

     “其实,我华夏亦有硬笔源流,古籍中有记载,‘上古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

    ’‘古简以刀代笔’,陶文、甲骨文也是刻书,这不就是最早的华夏硬笔痕迹? “因此,我在看到这位书家后,就认为他也许比佑安先生更适合《书法教育》。

    我们何必为毛笔、钢笔争吵,此字采纳西学为用,承上古源流,兼具碑帖之意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