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0章

首页
     从法制史人的角度来说,普遍都认为春秋决狱算不上什么法治的进步,甚至说是退步也不算毫无依据。

     但是扪心自问,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是事事都根据律法判决的官吏更得圣心,还是事事都根据皇帝的想法找依据判决的官吏更得圣心? 这问题的答案几乎不需要犹豫。

     任何一个人,面对其他人拍马屁的话语和行为,面对一个时时刻刻想着怎么哄自己开心的人,虽然有人可能会觉得对方油腻了点,但是有几个人能全然拒绝呢? 现代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够拒绝,是因为对方的段数不够,只要马屁拍的高级、哄人做的自然,总有能够击中你心房的,端看你能不能吸引到这种水平的人罢了。

     作为皇帝而言,当时整个王朝智商情商都高的人都抢着拍他马屁哄他开心,自然是不能拒绝这种人的存在。

     所以法治什么法治?能比得过揣度圣意? 封建王朝这种体制,就注定了是实权皇帝的一言堂。

     而人类这种生物,不管平时多么理性,总归会受到感性因素影响。

     秦始皇认同法家的秦律,不还是没直接按照法律砍了赵高? 李世民一代英主,对自己的孩子也很是纵容。

     更别说刘彻,实打实的双标,就没按照律法来过。

     从这方面来看,被董仲舒改革过的儒家为什么会成为后来的显学,也是因为抓准了皇帝们的心理。

     此时此刻,听到伍爱华的嘴炮,董仲舒再次轻轻地破了防,只是因为伍爱华已经来了太多次,董仲舒已经具有抗性,一般的话语对他已经没办法产生巨大伤害了,就算破了防,十万血量也不过是-1-1-1罢了。

     不过董仲舒的心态好,不代表所有的儒生心态都好。

     心态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