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皇亲国戚就是娇贵,出门从军,还带着仆从。
“给俺答戴绿帽”这个话题,朱翊钧不想往下聊了,于是说道:“这位蔡大人不在蓟镇。
”
三娘子却仍是不肯放弃,问道:“若李将军回京,可否帮忙打听一二。
”
除了宣府、大同,蒙古人也到不了中原其他地方,朱翊钧实在不明白,她就算打听到了蔡可贤的下落,又能如何。
三娘子仿佛看穿了他的疑问,笑道:“我只是担心他因我而遭受不公,若得知他一切安好,我也就放心了。
”
朱翊钧爽快的应下来:“行,回京之后,我一定帮夫人打听蔡大人的下落。
”
其实朱翊钧已经猜到了,为什么有方逢时、吴兑这样的朝廷重臣在场,三娘子却要来向他打听蔡可贤的下落。
不是他们不知道,是不愿意告诉她罢了。
翌日上午,陆绎送来一封京师的奏章,在抚顺马市诱杀朝廷命官,被李成梁征讨,后又败逃的王杲,在投奔察哈尔部的路上,被李成梁的副将活捉,张居正问他的处理意见。
朱翊钧提笔,在奏章上御批了两个字:“处死。
”
王杲和董狐狸等人不一样,他的部落规模很小,兵败之后,部下被李成梁尽数斩首,族人也被俘虏。
孤家寡人一个,杀了他并不会有什么后患。
董狐狸几人,背后还有部落和族人,杀了他们,兄弟子侄为了报仇,必然会带领整个朵颜卫的残部和牧民投奔其他部落。
杀三个人,壮大一个部落,得不偿失。
现在令朱翊钧头疼的正是如何摆平朵颜卫整个部落。
他吩咐道:“与成,宣方逢时、吴兑和郭琥三人觐见。
”
三人就在督府,很快就来到朱翊钧住的院子。
朱翊钧先问起了昨晚的事情:“三娘子和那个蔡可贤,怎么回事?”
方逢时和吴兑互相看看,没有回答朱翊钧的问题,而后,方逢时往前一步,反问道:“这件事情,有两个说法,陛下想听哪一种?”
朱翊钧从来不做选择:“都讲来听听。
”
方逢时说道:“隆庆五年,朝廷与土默特部,就通贡、互市展开和议,岢岚兵备道蔡可贤在阳和卫同时任宣大总督王崇古,在城头上犒劳士卒。
”
“蔡可贤少年登第,丰姿白皙如神仙。
三娘子在长城外,远远地看上一眼,便为之倾心,便在城下向王尚书提出请求:‘请蔡大人亲自赴我方营帐,缔结互市友好盟约’。
”
“蔡可贤赴约,刚敬完马奶酒,就被数十名精骑兵掳掠走了,直奔塞外。
”
八卦听到这里,朱翊钧面上虽然只是皱了皱眉头,心中却大为震惊。
蒙古女人,还是王的女人,在双方议和之际,看上了对方的属臣,并公然掳走。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过去四年了,他竟然从未听说过。
“你继续说。
”
方逢时又道:“王尚书大惊,想要派兵去追,却已然不及,双方正在和谈,又不好冒然征剿。
”
“那……后来呢?”
“几日后,蒙古骑兵又将蔡可贤送了回来,传言三娘子将他留宿帐中,同眠数夜。
自此边尘不惊,西陲寝烽。
”
朱翊钧听着听着就觉得,这事情有些离谱了:“什么叫传言?三娘子就在宣府,要不请来问一问,她究竟有没有和蔡可贤同眠数夜?”
方逢时又道:“陛下莫急,臣还未讲完。
”
“你接着讲。
”
“正因为此传言,蔡可贤被众多科道官弹劾,说他乱俗伤风,有辱大明。
不久,蔡可贤就遭到了罢免。
”
朱翊钧大致梳理了一下,这件事发生在隆庆五年,也就是高拱掌权内阁的时期,以高阁老的个性,听到这样的事,确实能做出让人罢官回家的事,并且还不用上奏皇帝,他自己就能做主。
这个故事听起来确实很像朱翊钧近来常看的民间话本,貌美官吏与异族小娘子的艳情八卦,既劲爆又狗血,看点十足,很符合看官们的猎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