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0节

首页
    令只说总兵以下受其节制,又不包括总兵。

     更何况,蓟州总兵郭琥,那也是在河套地区与鞑靼交手数次,立下无数军功,凭着硬仗升上来的,又不是什么无能之辈。

     两个人无法统一号令,皆向朝廷上疏,陈述自己的想法。

     两员大将互相掣肘,那肯定是好不了了,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先彻底解决他们俩其中之一。

     于是,关于戚继光和郭琥,内阁和兵部又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戚继光是空降,郭琥镇守北方多年,朝廷理应支持后者。

     张居正却持不同意见,戚继光在东南的战绩有目共睹,他的领兵能力毋庸置疑。

     双方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在隆庆面前吵了好几次,也没吵出个结果来。

     这天,诸位大臣又在乾清宫讨论此事,朱翊钧也在。

     张居正虽然坚定不移的支持戚继光,但他很少站出来与同僚争得面红耳赤,这是高拱表达己见的方式,不是他的。

     于是,隆庆面前,和高拱争论不休的是李春芳、郭乾。

     李春芳作为首辅,他一直秉承着徐阶的意志——恢复旧制。

     他处事和他的性格一样,圆滑,中庸,对任何事情的看法都非常保守,不建议短时间内大量募兵,不赞成对边防进行大规模改革,不同意每年增加巨额军费。

     因此,他更倾向于向以前那样,修建长城来抵御蒙古人的侵略,但凡能防守,就绝不进攻。

     高拱和张居正对他意见很大,对他这种想法更是嗤之以鼻。

     本来内阁一直都由首辅说了算,但自从高拱重回内阁,他就保持了自己以往的作风——专门跟首辅对着干。

     朱翊钧听他们吵了半天,也吵不出个结果,隆庆心里支持高拱,又不好表现得太明显,也不好直接做决定,仍是把问题抛给内阁。

     最后,朱翊钧实在忍不住,站出来替他爹做了决定:“朝廷通过了戚将军的《请兵破虏四事疏》,已经集结三万军士,又陆续从浙江等地募兵,花了这么多钱,那便没有这时候把人调走的道理。

    ” “不用争了,咱们北部边防又不止蓟州一处,既然郭将军对鞑靼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那把他调去别处继续镇守边关,有何不可呢?” 第131章朱翊钧说完,整个…… 朱翊钧说完,整个大殿都安静了。

    不是他说得没有道理,而是太有道理了,以至于反对此事的人一时间都不知该如何反驳。

     片刻之后,隆庆轻咳一声,打破沉默:“太子所言,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其他人仍是不发一言,倒是从头到尾没说一句话的张居正突然站了出来,朝着隆庆躬身一拜:“臣以为,太子殿下年纪虽小,却有如此远见,实乃大明之福。

    ” 夸自己的学生,他倒是一点也不吝啬,学生有远见,那不就是他这个老师教得好。

     高拱也立刻站了出来,朝着隆庆躬身一拜,称太子殿下深明大义,对于边防局势判断准确,比朝中许多臣子都要明晰。

     旁边的李春芳、陈以勤、殷士儋齐齐看向他,眼神中蕴含着震惊和愤怒,众人心中想法一致:“好你个高新政,骂谁呢?” 隆庆听后很高兴,既然他的太子和老师看法一致,这让他在下发诏令的时候也有了底气:“既然如此,那便将郭琥调离蓟州,任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

    ” 昨天张居正来进讲的时候,朱翊钧专程向他问起郭琥的事迹。

     在嘉靖年间,郭琥曾任永昌卫指挥,后升任姑臧守备,期间多次与河套一带来犯之鞑靼作战,战无不胜。

     一次,鞑靼大肆入侵河套地区,抢夺百姓财物,郭琥奉命迎敌,手下兵力不足,以少打多,不能硬打硬拼,以奇谋与敌军周旋,设置伏兵,出击鞑靼少数骑兵引敌,佯装战败,诱敌深入追击,突然伏兵四起,打了鞑靼个措手不及,很快撤兵败走。

     后来郭琥调升山西镇守,不久,山西土官张同反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