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抓住考官的眼睛,从一堆文章中脱颖而出,就看这冒子写的好是不好了。
沈持对八股文的“冒子”再度深度总结、复盘。
“制艺者,代圣贤以言之也。
②”这是书院夫子们每堂八股文课都要强调一遍的话,在他们看来,八股文的实质,尤其是写冒子,就是代圣贤立言,一定要体味、贴合圣贤之言以涵泳贯通之,才能从中生发出新的义理来。
圣贤典籍,流衍后世,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手中,虽然文仍是其文,字仍是其字,但朝代离开他们说话的语境过于久远,故其常出于文字之外的心传意解,后人相当难以领会。
譬如上辈子智能手机的时代,大部分人已经很少会要死要活思念活着的人了,因为联络太方便了。
只要互相加微,即便相隔千里也能随时聊上几句。
上辈子念“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③,这样的诗句,不细细品味琢磨,也砸不出味儿来。
同理,对于做八股文,只有精心揣摩体悟,在心目中追想当时的语境和圣贤的心理,才能捕捉到圣贤言论的真实意旨,发掘出其中的微言大义。
又回到最初的破题上,因而破题对题目的概述,是建立在对经文的分析领悟基础之上的更深度的解经,就是检测学生解经水平,正反思维,概括分析,领悟水平,只有这几方面一处不拉跨,才能更好地揣摩微言大义,心贴先圣,体悟还原其语境。
承题同样如此。
起讲可以稍稍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