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衙役不会主动给乡试考生报喜,这些都是看了榜单过来贺喜的百姓,运气好顺便讨一两个铜板赏钱。
刘学逸早有准备,最早来报喜的人都给发了一个铜板。
曹壮曹鸣两兄弟举着闻青山,张小满李小连周子明韦成贵等少年前呼后拥高兴得举着闻青山游街。
刘湛在林记里坐着不凑这热闹。
云中书院一下子中了八名童生,最小的年仅十三岁,这样的录取率在武源县里是头一份,刘学渊今天光是应酬便笑得脸都僵了。
之后六月上旬县试,云中书院又中三名秀才,一时刘学渊的名声在当地更盛。
武源县因地处偏僻乃齐云山六县最穷的县城,一直以来没有正经的书院,想要求学只能到邻县。
趁着这波热潮云中书院又吸引来了一批学子。
说起云中书院,如今蒙学堂已经人满为患不再收人,蒙学堂大多都是附近乡村的农家子弟成绩良莠不齐,刘学渊正与宋宜均商量给蒙学堂分班的事,计划分成甲乙两班。
把有资质考童生的学生分出来上甲班,把初学和愚钝的学生分在乙班,乙班每半年一次小考,小考成绩合格都能升上甲班,至于老师的问题正好刘学礼平日里无所事事,在乙班教孩子写字认字刘学礼也能胜任。
同时宋宜均建议乙班三年为期,学生学满三年毕业,换而言之如果在三年内无法升上甲班就要从云中书院退学,这也是给云中书院设了一个门槛,有些孩子确实愚钝,学了半年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的大有人在。
在宋宜均的帮助下刘学渊终于定下章程。
即便刘学渊定下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仍然有许多学子慕名而来,读万卷书考科举为的就是功名,哪怕是只有秀才的功名,也能在县城里谋一份体面的工作总比种地强。
很快云中书院的宿舍又满了,如今家里刘学渊三兄弟要教书没空管闲杂事,像盖房这种事情自然由闲人刘湛负责。
刘学渊发了话刘湛可以自己看着办,刘湛便大手一挥又在云中书院后面多盖了三排土房,并砌了围墙回廊把教学区和宿舍区分开两个院子,刘湛瞧着土墙不好看,又让工匠把书院和刘家屋子的里外全都用石灰刷白,顿时云中书院的气象幡然一新。
当时刘湛怂恿刘学渊开学院不过是想着能多点收入,没想到云中书院被刘学渊办得越发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