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6章

首页
    内敛的本质。

    林言摸着壶把上的款识,心里咯噔一声。

     等不及萧郁回家,扯下床单裹着茶壶,抱着就往隆庆斋大楼跑,到了店里关上门才敢拿出来,萧郁端详了足有两刻钟,抬起头来,蹙紧了眉头:“庙小佛大,不是吉事。

    ” 这是一把供春壶。

     麻烦就来源于这把壶。

     +++++ 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

     供春,通常的说法,正是紫砂壶的创始人,生活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吴梅鼎的《阳羡瓷壶赋.序》有云:“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 供春之壶名满天下,质温雅天然,纯薄坚实,价值之高,在它诞生的年代,就有“胜于金玉”的赞言。

    此壶传世极少,1923年于苏州搜集到的一把供春树瘿壶,现在就典藏于故宫,这一件的壶盖已经遗失,由后人仿制补全,至于全品,早已是湮没于历史的传说了。

     林言抱着这把壶,偷偷摸摸地拜访了几位北京紫砂壶大师,壶的身份还没弄清,供春现世的消息已不胫而走。

     一个星期后,一位古怪的客人来到了店里。

     +++++ 不像其他商品,古玩界交易,不可能一天走走逛逛就能购齐。

    隆庆斋大楼里一家家看似生意冷淡、甚至成日大门紧闭的铺子,背后都有着庞大而复杂的交易网络,而那些看西洋景似的来店里闲逛的人,掌柜轻易也是不招待的。

     来客独自一人,大约三十来岁,面容清瘦,衣着朴素,胸前口袋别着一支英雄系列最廉价的钢笔,一般这样闲逛的客人,林言根本懒得抬一下眼皮,然而这一位却突然引起了他的兴趣。

     不是因为他略显憔悴的神情,也不是因为他笔直的有些僵硬的后背,而是他身上散发的气质,不知为何,林言竟觉得有些像萧郁。

     那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疏离,什么都不讲究,也什么都不愿跟这个世界计较。

     客人在店里站了很久,一直都不开口,只负着手一副副地欣赏着墙上的字画。

     林言注意到他放在背后的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