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8章

首页
    个加强排的兵力了。

     如果朱元璋检阅这支朱家军时喊一声儿子,朱棣被叫到的几率大概是四十到五十分之一。

     何苦生在帝王家啊 和太子朱标比起来,朱棣的教育也很成问题,他应该没有受过系统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育,在他童年时,正是朱元璋抢地盘的黄金时期,除太子外,朱元璋顾不上其他儿子的教育问题,而且当时朱元璋手下最多的是士兵和将领,可做老师的文人并不多。

    除了寥寥几个像李善长这样主动来投奔的人外,大部分文人都是被“请”来的。

     这个请字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威胁、拐骗、绑架等不同方式,如刘基、叶琛、章溢等都是被这样“请”来的。

    读书人混碗饭吃还是容易的,大可不必去造反。

     这就注定了朱棣从小整日见到的都是那些拿着明晃晃的刀剑、穿着厚重铠甲出入的将领和缺手缺脚、身负重伤的士兵,耳中终日听到的都是什么今天砍了几个脑袋、昨天抢了多少东西之类的儿童不宜的话语。

    慢慢的,他也被同化了。

     即使在环境变好后,朱棣也从来都不是朱元璋教育的重点对象,没有像宋濂那样的学者去教导他,他虽有皇子的名号,却似乎并没有皇子的尊容。

    如果要以学习成绩来划分的话,皇太子朱标就是班里的优等生,而朱棣则是不用功读书的社会青年。

     毛泽东曾经对朱棣的文化程度有过一个评价半文盲,当然这个文盲不是指不识字,而是相对于当时皇家的教育水平而言的。

    就史料和朱棣批改的奏章来看,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他确实没有什么文采,甚至还不如当年的失学青年,后来的自学成才者朱重八。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优等生往往干不过社会青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与他的哥哥不同,在成长的岁月里,他经常和武将们混在一起,似乎谈论战场上的事情才能引起他的兴趣。

    另外,他和他的一个表哥关系也很好,时常一同出游,按说他的表哥也是皇亲国戚,应该不会给他什么坏的影响,可问题在于这位表哥主抓的工作比较特殊。

     他的这个表哥就是李文忠。

     李文忠是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的名将,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军事能力已经超过了常遇春,与李文忠在一起,除了打仗外,也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这段经历让朱棣受益匪浅,他学到了很多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军事经验。

     此外,他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

    由于李文忠比朱棣要大很多,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自然就成为了朱棣的伙伴。

     幼年时的经历使得朱棣早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讨论后,他清楚地认识到与李文忠相比,李景隆是个军事白痴。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