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章

首页
    小门小户之家所可比。

     这些人中最大的杨鸿也不过十七岁,人生阅历尚浅,虽然得中秀才,但是距离下场乡试,秦勉尚且觉得还差火候。

     在这个时候,他去大谈特谈民生艰难、穷苦百姓无立锥之地,这些学生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最多不过是纸上谈兵、深入不了,拿着这些一知半解的想法去写文章,反而写不出个所以然来,在科考时,并不占优势。

     所以秦勉早就给他们规划好了道路,若想年少成名者,写出文章来必要华丽富贵、洒脱傲然,朝中有不少喜欢这一流派的官员,只要肯下功夫,必然也有所成。

     若是实在冥顽不灵者如沈江云,那要么就泯然众人矣、放弃科考之路,做个富贵闲散人也未尝不可,毕竟祖上有荫蔽,没必要非和芸芸众生去抢夺那几个名次;要么就自己去摸索、去碰壁,和他一般去体察民情,了解真实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去思考、去总结、去经历、去磨难,如此这般,或许亦能有所成,并且成就可能还更高于那些少年成名者。

     这是秦勉作为师者仁心的考量,只是他没想到,今日沈江云却提出了这样一个从百姓角度出发的问题,是不是此子心思细腻、能在花团锦簇的富贵生活中,亦能体察民情?若真如此,沈江云这个学生,倒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了。

     秦勉心念电转,思索了一番,还是准备将自己的想法如实阐述:“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显然是有认真思考过的。

    诚如圣人之言,对君子、对读书人的要求总是非常高的,期待我们明德至善、格物致知,最终达成“内圣”之道”,然则普通百姓如何教化?他们一不识字,二无师长,三无钱财去求学,为一日三餐而困苦,哪里还有心思去想这些?” 停顿了一下,秦勉让这些学生去仔细思考一下他的话,然后才继续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无法吃饱穿暖,就更无法在思想高度上达成成就,所以作为君子、作为士,我们需要做的,是自己先达成“内圣”,再去想办法传播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理念,但是传播的前提,是让百姓不为一日三餐所愁,是能有屋檐遮风挡雨,能有卧榻可以安枕无忧……” 若是沈江霖在此,绝对会十分欣赏秦勉的言论。

     他虽然没有学过马哲,但是他的想法以及运用就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解决了经济基础问题,才能在思想、政治、文化领域创造出成就。

     甚至秦勉之言,先自己达成明德至善,再去传播给更多人,有点“先富带动后富”的意思。

     这在现代人看来是最基础的想法,可是在这个年代,没有统一的思想标准,依旧需要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去归纳、去反思、去总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