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小步(2 / 5)
一段有着时代特色的历史了。
由于八十年代国内塑胶制品、铝制品、不锈钢等日常生活用具的价格都很高,所以不少人都舍不得花这个钱,于是基本可以拿来作为替代品的柳货成为了一个时期内很多人的选择。
而城里人基本上是不会自己做柳货的,都是农村里的人秋收后做,八十年代初是大队统一安排生产并分钱,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队基本就不统一安排了,土产公司自己到农村里去收,村民自己看着做,大家每年靠着卖柳货都能在秋收后一段时间里赚点钱,勤劳一点的就能多赚一点。
但由于八十年代农村的信息是非常封闭的,村民根本不知道柳货在城里能卖多少钱,而城里人已经习惯了柳货这样的东西还是去供销社买,再加上这是耐用品,这个市场就这么被忽略了一段时间。
直到最早有一批村民到城里注意到这个东西的差价开始自立门户,才有了第一批靠柳货发家的人。
再往后,专门从农村收货到城市里卖的倒爷,直接开厂做柳货的老板也慢慢出现了。
“大爷,我身上只要十一块钱,这样,笸箩跟簸箕算一块五,我各拿三个,这就是九块钱,还有两块钱,我拿十个小柳盒子吧,你看成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