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坦克的发展历程(33 / 40)

加入书签

0世纪30年代初过时,根据炮兵司令部的命令,B·N·沃农科夫特领导设计师们开始研制一种全新的火炮牵引车——共产国际(Komintern)。为了达到装备通用性的要求,该型牵引车以T-24坦克车体为底盘研制。1931年完成的原型车显示,按照拖拉机的技术规格设计的炮兵牵引车并不比它的前辈好多少。设计方案的缺陷在N·G·祖巴列夫领导下被排除了。共产国际牵引车拥有了封闭驾驶室和载货平台,并且安装了苏联自行研制的第一型绞盘。测试显示,它足以牵引152毫米的重炮,1935年,共产国际牵引车投入量产,总产量2000辆,广泛运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一直使用到40年代末。

随着苏联炮兵部队的发展壮大,203-305毫米口径重炮的服役使炮兵要求拥有更大马力的牵引车。哈尔科夫机车厂(此时已改名为183工厂)在1935年投入新牵引车的研制工作,新型牵引车被命名为伏洛希洛夫。第一辆原型车在1936年完成,其总体结构与共产国际牵引车并无太大区别,但全新的传动系统、行走装置、绞盘以及在1938年开始采用的V-2V柴油机(V-2坦克发动机的改进型)赋予了它更优异的性能。1938年,该型牵引车投入量产,总产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